查看原文
其他

一条迟发了52年的重大新闻!!

焦作日报 2022-05-01





焦作日报贴片广告位





一条迟发了52年的重大新闻


沁河水畔,太行、王屋二山之腰,邙岭之脊,有一条蜿蜒长达120公里可与红旗渠相媲美的“人工天河”——引沁渠。


  引沁总干渠。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供图


深秋时节,焦作市引沁灌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瓜果飘香,鱼跃池塘,一条迟报了52年的重大新闻在这里被发现。

  这是一条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新闻简报》,它反映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济源、孟州人民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坚忍不拔,排除万难,修建“人工天河”——引沁渠,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


  国务院颁发的奖状和锦旗。济源市档案局供图

  早在1953年冬天,济源、孟州人民拉开了改造自然、治理蟒河的大幕,经过连续4年的综合治理,收到了显著成效,驯服蟒河的英雄壮举和成功经验在河南叫响,全国闻名,有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119个参观团来济源参观学习。


  蟒河治理开工了。济源市档案局供图


  19651210这一天,济、孟两地人民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山岭区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种一葫芦打两瓢”的干旱缺水现状,彻底改家乡生产生活条件,在太行、王屋山之腰、邙岭之巅,吹响了引沁济蟒工程建设的号角。


  人工打夯。济源市档案局供图


  英雄的济源、孟州人民在斧劈刀削般的山腰,腰系绳索,凌空劈石,将数十万吨水泥、石沙等物资装在衣袖裤腿里,捆在背上,攀壁运上建渠首闸;1200名民工不畏艰险,在上依绝壁,下临深渊,人行其上,如飞鸟游空的唬魂潭上凌空作业,两个月激战,从崖头照直下劈几十米,建成了1500多米明渠,凿通了500多米隧洞,胜利征服了唬魂潭;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做炸药、烧石灰、生产水泥,加工锻制生产工具,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大批信念坚定、骁勇善战、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优秀人才茁壮成长,涌现出108个先进集体和1600多名积极分子;沿线英雄儿女,以老愚公、白求恩、张思德为榜样,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头可断、血可流,引不出沁水不罢休,妇送夫、父送子,夫妻同上阵,父子肩并肩,兄弟相争去参战,有62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199人受伤或致残,用血汗和生命铸就了时代丰碑,铸就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引沁渠精神。


  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条绳。济源市档案局供图


  经过三年的苦战,19696日,引沁渠建成通水。原市引沁灌区管理局党委书记赵立伟说:“祖祖辈辈想把沁河水引入济源山区、孟州岭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济源、孟州、洛阳三地3.3万公顷“靠天”变成了丰产田。


  引沁总干渠经过三冬三夏艰苦奋战,实现全线通水,滔滔沁水穿山越岭,飞流直下到达孟州市槐树口,两地人民沸腾了。


 引沁渠通水的重大新闻,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成《新闻简报》,由于那时没有电视,国家大事都要通过电影新闻简报向全国传达,后因为种种缘故没有播发。


  灌区农业。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供图


  一代代引沁人,不忘建渠初心,赓续红色血脉,后经扩建、配套、加固改善和节水改造,累计修成总干渠137.72公里,劈山凿洞320处,跨越沟河215条,穿过总长16公里的66的隧洞,40座桥涵洞,建成干、支、斗渠总长近2000公里,中小型调蓄水库37座,蓄水池200余座,提灌站156座,机井1676眼,水电站2座,形成了一个“引蓄结合、以蓄补源、长藤结瓜、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


专题片《激情岁月树丰碑》。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提供


  市引沁灌区管理局局长祝远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如今,灌区已由单一农业灌溉发展到农村安全饮水、农业、工业、发电、养殖、生态、城市等全方位供水格局,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灌区粮食产量从1969年的171公斤增至目前的800多公斤,解决了山岭区13万人饮水难,百里灌区山清水秀,全面发展。”


  一渠清水润孟州。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供图


  进入新发展阶段,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引沁人,以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奋进引沁未来,开启了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灌区的新征程,在全国灌区率先推出灌区管养用“1+2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基层党支部建在渠上、灌区“河长制”等“引沁方案”,成为河南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一级管理单位”,并跻身全国大中型灌区行业标准制定者行列。


  引沁灌区大沟河水库。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供图


  沁河秀水潺潺,“人工天河”依旧。虽然这条新闻迟发了52年,但靠一锤锤、一钎钎锤炼出来的“引沁渠精神”却历久弥新,弥足珍贵,她不仅是那一代焦作人团结奋斗拼博的象征,而且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抗疫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样,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薪火相传的根脉所在、灵魂所依和力量所系,更是激励我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文霞 杨仕智 报道


艰苦奋斗、团结拼搏

求真务实、勇创一流

“引沁渠精神”

在焦作代代相传!


对此,焦作的小伙伴们怎么看?

点击下方微信公众号名片

一起“写留言”唠唠吧!

↓↓↓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801

版权声明:本文为《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点击关注 --

推荐阅读





总编辑:王静锋    统 筹:王 鹏

主 编:王晨光    编 辑:郭子轩

责 编:赵晓晓    校 审:王盈燕 丰舒潍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